朗读
本章共有7小节:
- 最古老最有效的训练方式
- 朗读有助于提高文字理解能力
- 朗读训练会潜移默化地提高阅读理解速度
- 不必专门练习听力,朗读就够了
- 朗读训练可以提高语言文字记忆能力
- 朗读训练能够提高表达能力
- 朗读训练可以提高语言文字模式识别能力
1. 最古老最有效的训练方式
作者初中时当英语课代表要领读课文,他在家先花几十分钟跟读父亲的朗读,然后再去学校领读。
课本一句话要领读很多次,领读三五遍之后就能背诵了,不用带书就可以领读。后来英语他也没认真听讲,但成绩好,即所谓的“语感”好。
2. 朗读有助于提高文字理解能力
朗读的前提是要认识单词,还要弄清楚多义单词在句子里具体的意思。
流利朗读,还要求对句子正确的拆解和重组。多朗读几遍,就重复练习了理解过程,巩固了理解能力。
3. 朗读训练会潜移默化地提高阅读理解速度
阅读理解速度的瓶颈,在理解速度,而不是输入速度。输入方式有扫读、默读、唇读和朗读,各自配合不同的理解速度。
像TOEFL类的语言测试,应试者只要做到理解速度与朗读速度相当,考试时间就有富裕了。SAT、GRE、GMAT这几种考试对理解速度的要求相对高很多。
朗读训练能够提高文字理解能力,因此朗读是提高阅读理解速度的有效训练手段。
4. 不必专门练习听力,朗读就够了
只要说得出,就听得懂。只需练说,没必要练听。
听写训练几乎是最无效的方法。因为听不懂,就写不了;听得懂就没必要写了。
听力理解和阅读理解一样,重点是理解。
5. 朗读训练可以提高语言文字记忆能力
重复会产生长时记忆。大量朗读训练,会自然调用模式的、声音的、文本的等多种手段。
学习外语,要能做到用那一门语言自如记忆篇章、转述大意,这需要记忆力。没有基本的英文记忆力,不能自如运用英文。
作者参加TOEFL考试,限定55分钟做完,他能在约25分钟内做完。因为看一遍题目后,就大致能记住,做题时不用回头去看。有考生觉得时间不够用,不是因为读得慢,而是读完了记不住,每做一题就要回去重读,一篇文章要反复读很多篇。
TOEFL考试中,听说都有综合测试,即听读后,准确全面的复述细节。没有基本的记忆力,无法复述。
GMAT考试更难,因为是逻辑考试,每个题目有五个选项,每个选项是三四行的复杂句,没有基本的记忆力,很难做对。
人的文字记忆能力,主要依赖文字理解能力。反复朗读后,文字记忆能力也会提高。因为理解了就容易记忆。
记忆力也会影响理解能力,记不住,就没法与前文建立联系,没有联系,就很难理解。因此,记忆力提高会促进了理解力。理解力发展反过来会提升记忆力。
记忆力的发展空间取决于现有的记忆力,记得住的东西越多,记得住的东西就越多。理解力也是如此。
6. 朗读训练能够提高表达能力
大量朗读会让人自然记住大量表达方式。越是常用的,重复频率越高,重复次数越多,就会形成神经固定回路,即变为长时记忆。这些表达方式就成为内在表达方法。
朗读训练还会自然培养练习者的语言文字韵律感。
7. 朗读训练可以提高语言文字模式识别能力
人在使用语言时,是采用模式识别,而不是单个单个处理。
比如听到 [le – m – gəu] 能明白那是在说 [let him gəu]。
理解“I've lost my key!”的方式是:I've lost my”被当作一个单元,而“key”是另外一个单元。
很多中国人不知道“编”和“织”的差异,但从不会用错。我们会说“编毛衣”、“织毛衣”、“编故事”,但不会说“织故事”,这是因为之前从未遇到过这种组合,所以大脑里不存在这个“模式”。
英语母语使用者会说:“He is an important teacher in my life.”,虽然他们并不知道“essential”所修饰的通常不是人这个知识点,但他们也不太会说“He is an essential teacher in my life.”但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人却会这样说。
母语使用者知道很多自己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,被称为母语直觉。这种知识,是大量应用和日积月累获得的。第二语言习得者,在缺乏语言环境的情况下,只能通过朗读来训练自己的语言模式识别能力。
反复朗读,模式就内化,即形成所谓语感。
原文阅读地址:
http://zhibimo.com/read/xiaolai/everyone-can-use-english/chapter4.html